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影视 > 正文

90后成观影主力新闻,国风国潮成荧屏生力军

“很开心,我们迎来了一个京剧剧场的新生态,放眼望去都是年轻观众。”8月7日,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时拍下的观众席照片,记录下了台下观众们的热情和笑脸。作为一个拥有大量戏迷的京剧名角,此情此景最让她感动和欣慰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热爱传统文化艺术,愿意走进戏曲演出现场,让剧场呈现出新面貌、新生态、新气象。

记者为此采访了众多剧团、剧场、观众,大家有一种共识,就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大力弘扬,曾经让业内外人士担忧的“戏曲观众老龄化”正在被“戏曲观众年轻化”的现象取代。戏迷观众不仅越来越年轻,对于戏曲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专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

戏曲短视频激发年轻观众兴趣

近年来,随着“国潮”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探寻民族文化根脉,重新发现传统艺术魅力。虽然疫情时期剧场演出受到冲击,但剧团和演员们加速“上线”,开辟新路,反而让数字时代的技术催生了传统文化复苏的浪潮。

例如京剧名家王珮瑜录制了很多短视频,致力于让观众“秒懂京剧”;青年戏曲演员任思媛一场抖音直播,吸引10万以上网友围观;“上戏416女团”教唱腔、讲故事、说知识,大批“圈粉”;“王者荣耀”“纸嫁衣”等游戏附带戏曲元素……各种新“端口”提供新机缘,各种新媒体平台兴起戏曲新风潮,梨园新生力量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激发了更多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据2022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各地最受欢迎国家级非遗前十名中,有四项是中国戏曲艺术,其中京剧排在第四位,仅次于“相声”“黄梅戏”和“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而且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主力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也指出:随着95后初入职场以及90后的收入日益稳固,2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即“Z 世代”年轻人成为演出市场的活跃人群。

当疫情过去,剧场迎来全面复苏,在线上被“圈粉”的很多年轻观众,迅速转化为走进剧场看戏的线下戏迷。他们在现场看完精彩演出后,还会以线上分享、传播的习惯,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也起到了扩大戏曲艺术影响力的作用。

8月7日,京剧演员王珮瑜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她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时拍下的观众席照片,记录了观众的热情和笑脸。

更多体验互动增强戏迷参与性

年轻戏迷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和各个剧院剧团以及从业者都用心培养观众,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深入体验与互动机会密切相关。

2022年初,北京京剧院为众多戏曲艺术摄影爱好者办理了摄影和摄像工作证,并陆续在官方平台发表他们的优秀作品。首都经贸大学语言专业学生李润宁,从2014年开始喜欢京剧,同时也是一名舞台摄影爱好者。学习京剧相关知识后,他发现更容易拍出形神兼备的照片了。“我很享受这种不断打磨、不断提高、不断熟练的感觉,让我和京剧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同样经常带着照相机出现在京剧演出现场的首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响,不仅喜欢看戏、拍戏,还有过学戏、票戏的经历,熟悉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在剧场的这些日子,是我人生经验最为丰富的时刻。”李响深有感触地说,“剧中人以唱念做打的转换诠释人物情节,座上人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起伏,仿佛在心头挂着一把同心锁,将台上台下人的心绪紧紧相连,传递着每一个心潮涌动的瞬间,这也是进剧场看戏的独到之处。”

80后设计师小航从小就喜欢戏曲,上中学时他看到王珮瑜在央视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中的表演,立刻被深深吸引,从此成了戏迷。2012年,他结识了王珮瑜,正赶上王珮瑜团队想找设计师做巡演整体包装,于是小航毛遂自荐接下了设计项目,方案得到了充分认可。这十多年来,王珮瑜所有演出的视觉设计都由小航设计。“在这十几年里,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京剧,偶尔还会去上海和瑜老板请教学习,受益匪浅!”

丰富活动形成戏曲文化新生态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戏曲节目策划南昊表示,国家大剧院非常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每年都会引进各种戏曲演出,还举办非遗戏曲展演、戏曲讲座等活动,吸引和培养年轻戏曲观众。“以前看京剧的观众,以白发苍苍的老者为主,现在则是年轻观众占了大多数。”这种明显的变化,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等剧院工作人员也都深有感触。

梅兰芳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剧院每年演出500余场,京剧和昆曲占总场次的75%左右,年轻观众已成为主力,占到总观演人数的六成以上,还有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进剧场来感受传统文化。梅兰芳大剧院自今年三月开始举办的“梅兰芳大剧院开放日”“梅兰芳大剧院戏曲课堂”以及演出戏前导赏活动,来报名的也大多是大学生和带着小朋友的年轻戏迷。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除了戏曲演出,还举办了京剧传承班,打造国内专业青少年京剧培训。年轻观众喜欢的北京小剧场产业园,不仅每年举办推动京剧传承创新发展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吸引很多青年戏曲创作者和观众参与,还打造了儿童戏曲品牌“童戏社”,用勾画脸谱、试穿戏服、台上互动、盲盒抽奖等沉浸式体验,让更多孩子爱上戏曲艺术。

京城各个剧院都表示,愿意为年轻人提供更好了解戏曲文化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院,让他们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新生力量,也让人对戏曲艺术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刚刚过去,从央视到地方卫视的元宵晚会也是这几天观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不管是河南卫视“以舞为线勾勒元宵浪漫”的《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还是江苏卫视“看花灯、赏民俗、览非遗”的《华彩元宵夜》,又或是湖南卫视“传统与创新兼具”的《元宵喜乐会》,都在聚集传统文化,而这些充满国风国潮的节目,也正收获着年轻人的心。大象新闻记者从优酷了解到,他们最新发布的《2022传统文化节目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可显示,国风国潮已成荧屏生力军,9.5亿人次通过观看视听节目拥抱传统文化。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90后00后观看占比七成。超六成Z世代认为,传统文化节目深度创新,场景、剧情设计等极具感染力,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以国产动漫和古风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风审美潮流屡屡破圈,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优酷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发力“新国风”赛道,以年轻人喜欢的动画形式和语言,重新解构传统武侠情怀、历史故事和神话传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报告》也显示,国风动漫正唤起了Z世代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95后和00后观看占比超七成,“在我们国风剧场约200部动漫中,《少年歌行风花雪月篇》《新秦时明月》《少年白马醉春风》成为最受Z世代关注的动漫作品”。

年轻人不光观看传统文化节目,还热衷于在弹幕、评论区交流。《报告》显示,“民族自信”“国潮崛起”等近90万条正能量弹幕聚焦传承弘扬和文化自信。网友还在《中国潮音》、《山海奇幻夜》等弹幕里致敬非遗,抖空竹、傩戏、醒狮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发热议。“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让网友感叹科技赋予传统的力量,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游》运用 AR技术演绎狮舞东方、《闪耀吧!中华文明》 以CG特效复原山海经神树等成为年轻人点赞最为密集的高光时刻。从《报告》中可以看到,2022年传统文化节目累计观看时长达8446万小时,相比2021年增长近6倍,消费时长显著提升,这其中90后和00后是观看的主力群体,占比70%。众多受访网友表示,《国家宝藏之文物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元宵奇妙游》、《博物馆之城》等节目最受年轻人欢迎,传统文化节目持续出圈。

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的原因是什么?超六成Z世代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场景和剧情设计等极具感染力,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今,传统文化节目深入人心,众多受访网友表示,内容形式深度创新,以视觉上的“新奇特”丰富艺术创作空间,充分阐释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近年来,我们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敏锐洞察用户审美喜好,通过更细分、更有趣的传统文化元素布局各个类目。”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他们这些节目已覆盖剧集、综艺、人文、动漫、网络电影、中视频等多个领域,正在编织起一张全品类“文化网”。“从2021年开始,优酷和河南卫视联手打造‘中国文化节目排播带’,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系列化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从文化遗产和文物考古取材,布局了《国宝100》、《隐秘的细节》、《指尖上的非遗》等一系列文博类节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满足用户审美需求。同时,还通过技术升级,革新节目视听语言和审美体系,也是希望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链接年轻受众,产生更广泛的人文与社会价值。

“2023年,我们将继续产出优质内容,扩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据介绍,目前已上线《山海奇幻夜》、《观复猫兔年说》、《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第二季》、《大兵小将的知识迷宫》等文化节目,就是以新潮浪漫、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后续还将筹备美学真人秀《从来就很美》,聚焦服饰、妆容、色彩等美学门类,呈现中国美学的极致表达”。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